1978年末,50名赴美學者啟程離開北京, 英國<觀察家報>寫到:"他們不久就會認識到,雨果和狄更斯早就死了,他們一直被灌輸的那個景象悲慘的英國可能需要重新畫了.而這一切,對他們,以及對于剛剛打開國門的中國又意味這什么?"
而14年后,<福布斯>這么幽默地寫道"在這個世界上,任何意外都可能發生,而像中國總有一天會崛起成為經濟強國這樣確定的事情已經很少了."
吳曉波,就這么梳理著紛繁的國內外報刊資料,用<激蕩三十年(上)>告訴我們中國從1978到1992的企業發展史.
吳曉波這本書很早就想看了, 有意思的是,跟看<流血的仕途>一樣,我看完上部,下部總會恰好的蹦出來,呵呵,免去等待一本好書的痛苦真是幸運.
在前言,吳曉波謙遜地引用了羅蘭巴特的一句話"我對歷史的本質始終迷惑不解".毫不否認,吳曉波在書里面盡力的減少對歷史的評論,而是像極<世界是平的>,用很多細節和當時的國內外報道來還原一個年份的真實紀事.因為吳曉波,這注定不會是一本悶的書,每章開頭引用的詩句或歌詞,讓人感覺到回望歷史的浪漫色彩.
過去的三十年,特別是書中描寫的78到92,是一個暗涌的年代,與其說是政府在推動改革,不如說是東部沿海,特別是廣東,福建,溫州等地方的或農民或小販或商人或企業家的原始欲望和草根智慧讓政府不得不證實改革的力量,然而,統治者的yes or no往往改變的小人物的命運.在書里面,你會看到投機倒把的小人物因為過于機敏掘到第一桶金,而又因為太過暴富瞬間可以成為階下囚.當然,你還可以看到王石當初也就是一個倒爺,當然,它在深圳,那個地方不大一樣.
今年是改革開發30年, 很多媒體報刊雜志肯定會大肆回顧報道,譬如今天剛買的<南方人物周刊>,封面文章就是"30年失蹤人物".而吳曉波無疑是野心勃勃的, 這的這本書很可能變成梳理30年企業發展最成功的書,盡管里面有些瑕疵,譬如把潮汕地區當成是福建省的.(俺對這個還是有點不滿呵),無疑,他有著<光榮與夢想>的宏大和<世界是平的>的細節,再加上北島舒婷海子的朦朧詩,這本書意猶未盡.
我得趕緊把下冊買回來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