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9月20日星期日

關于旅行

 關于旅行

 

 

在旅行的陳詞濫調中, 吾以為許知遠下面這兩段頗為精準:

 

1. 我不相信那種把旅行與自由、發現聯系在一起的陳詞濫調。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 旅行更經常是一種逃避生活的手段,為了掩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缺乏感受力。而如果他/她上路了,我則期望他/她能感受到的不僅是興奮,更是憂慮與孤獨。在很多時刻,正是孤獨與憂慮迫使一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

 

2.旅行,將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熟悉環境中解放出來,投入到陌生的形成中,而在行走的過程中,體驗孤獨所帶來的強烈自由感,這樣的對比,讓我們在歷史與當下、物質與精神、陌生與熟悉等多重相對空間中不斷往返,在思考中吸收這些刺激,最終重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這也許才是旅行的真正目的所在。

 

—— 《生活》雜志

關于旅行

 關于旅行

 

 

在旅行的陳詞濫調中, 吾以為許知遠下面這兩段頗為精準:

 

1. 我不相信那種把旅行與自由、發現聯系在一起的陳詞濫調。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 旅行更經常是一種逃避生活的手段,為了掩飾自己在日常生活中的缺乏感受力。而如果他/她上路了,我則期望他/她能感受到的不僅是興奮,更是憂慮與孤獨。在很多時刻,正是孤獨與憂慮迫使一個人重新認識自己的內心。

 

2.旅行,將人們從日常生活的熟悉環境中解放出來,投入到陌生的形成中,而在行走的過程中,體驗孤獨所帶來的強烈自由感,這樣的對比,讓我們在歷史與當下、物質與精神、陌生與熟悉等多重相對空間中不斷往返,在思考中吸收這些刺激,最終重新認識自我,提升自我。這也許才是旅行的真正目的所在。

 

—— 《生活》雜志

2009年9月16日星期三

恍若隔世

恍若隔世

 

突然用网络代理打开我的blog - laicrossing.blospot.com. 耳边传来是《恋爱的犀牛》的歌曲:一切白的东西和你相比都成了黑墨水而黯淡无光/一切无知的鸟兽因为不能说出你的名字而万分绝望/一切路口亮起绿灯让你随意通行/一切指南针为我指示出你的方向~

 

这是多久之前的事情了,自从被block, 自从用google docs写博客,我几乎都忘记了blog的背景音乐是什么,也不知道有多少人会翻墙去看的blog.

 

这个音乐突然让我感动的一塌糊涂,而且在浏览的时候,竟然发现锅蒸鱼同学在我一篇不算久的文章后留言了~~少有之少有。

 

恩,我还是会一直在这个被禁闭的外空间书写,无论是否被gov释放。


2009年9月12日星期六

臺灣不止有臺北

臺灣不止有臺北

 


 

 



 

今天恰好從視聽上看了臺灣一圈,看了一部舊片《練習曲》——講的是一個人單車環島的故事;看了一本舊書《臺灣念真情》—— 是吳念真電視節目的口袋書。

 

由于長期電影以及歌曲的浸淫,臺灣的一些地名就像成長中的印記一樣,想去看一看,看看侯孝賢的風柜,聽聽陳綺真的九份,走走陳昇的墾丁,還有胡德夫的大武山,林生祥的美濃,當然還有隨著楊德昌的鏡頭看一圈臺北……

 

當大陸的自然及人文景點都變得跟鋼筋水泥的都市沒有太大的區別的時候,臺灣成為了大中華地區唯一讓我心存旅行向往的地方。

 

雖然電影和書都是講的臺灣,甚至《練習曲》里面還出現了吳念真,但吳念真的厲害之處就是用細節的文字帶給我們對于鄉落臺灣的想象,而陳懷恩(練習曲導演)卻只是用漂亮的鏡頭和好聽的音樂帶我們走了一圈,其實什么也滅有留下。對于自助游盛行的當下,練習曲的情節太過于普通。倘若是個人的游記,似乎還可以一瞥,而作為電影卻很難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于是我看到了有豆瓣網友對其打出了兩星的評價:风景很好,音乐很好,一项一星。


 

對我而言,看《練習曲》我學到了一個詞,叫“消波塊”,消波塊又稱為「防護塊」(armor unit),就是在海邊堆放以減少波浪沖擊的東西,在我們家的海邊也有很多,可是之前真不知道叫什么也不知道干嗎的。這個專業術語實為看電影的唯一收獲。

 

而《臺灣念真情》,雖然有點過于瑣碎,但是迎面而來的鄉土感,但我們感覺臺灣是一點架子都沒有的地方,看著阿婆幾十年如一日賣快餐,穩賠不賺卻自得其樂;看著薪火相傳的幾代人仍舊手工打造臺灣最好的鑼;看著一些執著的人,離開大城市,到山上開農場養花或者培育蝴蝶,樸素得讓人感動。

 

如引言里,吳念真說:“是否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所以常常不相信某些事情。”所謂的這些事情,其實就是對于土地的熱愛。

 

在這里,我們越來越少看到這樣的故事。在臺灣,可能也越發如此,因為《臺灣念真情》,書的內容是在民國八十四年,就是1995,14年前。阿寶,你說呢?

2009年9月6日星期日

走出精益生產的誤區 - 讀《Toyota Way》

走出精益生產的誤區 - 讀《Toyota Way》

 



 

在為數不少的商業閱讀經驗中,《豐田汽車案例-精益制造的14項管理原則》(The Toyota Way)對我造成的沖擊可以名列第二了,第一是《基業長青》。

 

這本書對于沒有接觸過精益生產的人,也許就是普通一優秀企業的管理方法;對于非制造行業的人,看來也許有點苦澀難懂;但是對于一個工作與此相關,并苦苦尋求自己公司lean發展方法的人,它更像一個導向,根據toyota way,能對kraft way,his way,my way作出正確的思考。

 

Part1.

 

對,是正確的思考。當下,無論咨詢公司的宣導、培訓,還是不少企業的自主活動,甚至是一些公司Global的導師,都會讓你感覺到似乎Lean就是5S、看板管理、一個流、安燈制度、標準化生產,你走進所謂已經開戰精益生產的車間,總會看到很漂亮的看板,甚至的電子化的,但是你仍會細心的發現,有些看板根本沒有數據或者員工不會去看,這就是精益生產?!!在一個普通的培訓課程上,或者workshop里面,老師會孜孜不倦的教你怎么作5s,怎么畫價值流程圖,而你在他Best Practice的分享中,看到的滿眼都是精致的看板,這就是精益生產?!!

 

在開篇序中,日本米其林輪胎的生產總監Kenji Hara說到:“在他們許多人心中存在這樣的誤解,認為TPS就是運用看板、安燈、自動化系統、一個流或者U型作業小組。其中一部分人投入大量資金改造生產線、安裝看板,但結果還是以失敗告終。他們甚至沒有考慮過為什么會失敗,就開始嘗試著去尋求其它顧問或者運用其它生產方式了。”

 

這是最大的誤區,最常見的誤區,也是最致命的誤區,而《The Toyota Way》的作者Jeffrey K.Liker在《作者序》中就給我們歸納了:“我對豐田的研究所得出的基本結論是,該公司成功的基礎在于,一個期望并重視持續改進的企業文化中人員角色的平衡,并佐以注重高附加值的技術制度。”(P4)前者是社會性制度,后者是技術性制度,如果領導者,管理層并不致力于建立相應的持續改進文化及制度,所謂的精益只會是空中樓閣,最終淪為生產現場的擺設。

 

如果你還不明白個中精髓,他在書中不止一次強調了,譬如“工具與技巧并不是使企業變革成功的秘密武器。豐田之所以能持續成功地運用這些工具與技巧,必須歸功于該公司以了解與激勵員工為基礎的企業經營理念。”(P7),“豐田生產方式背后真正的力量是該公司管理階層承諾且致力于持續投資于員工,并倡導持續改進的公司文化。”(P13)

 

作者在最后一章教導讀著怎么從技術性制度著手,緊接進行文化變革,“最好的方法就是通過改進公司核心價值流程的行動,并讓講信譽的領導者支持以促進文化變革。領導者必須參與價值流程圖的繪制與工作現場的變革。如此一來,他們才能學會去識別浪費之處。”(P391)
 

所以說,如果要想實施精益生產,或者推進精益生產,首先要思考的是,管理層是否贊同精益生產的理念,是否能爭取管理層的支持并讓其參與到lean的process中,如果不能,也要致力于在局部范圍內的試驗中調動參與者的積極性并能將精益行動保持和持續改進。個中的關鍵都是要保持持續改進的貫徹。如果無法做到,告別Lean,告別精益生產,會是一個明智的選擇。

 



 

 

Part 2.

 

豐田汽車案例-精益制造的14項管理原則》這本書除了從始至終都在讓我們糾正方向之外,里面具體的14個原則同樣可圈可點。譬如其中的“現地現物”(genchi genbutsu),張富士夫其中有一句話讓人深思:“表格與數字可能代表結果,但它們不會顯現每天的實際流程細節。”(P292)

 

有一個豐田創辦人豐田喜一郎的故事,他某次在巡視工廠中看到一名員工抱怨研磨機不運轉了,他看了操作員一眼,然后卷起自己衣袖,把雙手伸進油底盤,撈出兩手滿滿的沉淀物,把沉淀物往地板上一丟,說道:“你不把你的手弄臟,如何能把工作做好?”(P301)現地現物不只是基層領導的職責,同時,無論多高的職位也應該有現地現場的意識(或者是hourensou-報告,聯絡,相談),這不止是對員工最直接的鼓勵和關注,更是用親自證實的資料來思考和陳述的精髓。

 

同樣,譬如簡單的“5個為什么”方法,相比一些費心費力的6個西格瑪簡單實用的多。此種例子,不一而足。

 

在現今的企業環境中,對一個企業的最高贊譽是:這家公司乃真正的“學習型企業”。因此,作者在最后講到了如何創建學習型企業,如何解決問題。其中有個說法讓人莞爾,“在豐田公司,解決問題時,思考占了80%,工具占了20%。不幸的是,我發現,許多公司……工具占了80%,思考只占20%。”這種例子不甚枚舉,你經常會看到某公司引入了某套先進的ERP系統,又或者引進了某套高集成度的SPC系統,結果還不如一個風扇放在那里吹來檢查空盒。《第五項修煉》倡導的學習型企業終極目標和豐田的精益思維不謀而合,不過都是任重道遠。

 

書中,在說道某個人的時候,作者經常會用,XX是精益生產的狂熱信徒。一來,說明了精益生產有著令人著迷的基因,一旦深入下去,你會發現它魅力無窮;二來,實施精益生產難度很大,特別在企業沒有廣泛共識的情況下,在企業不斷換帥的情況下,而一如既往的踐行精益就變得跟信仰一樣才能繼續下去。這個簡單的詞語幾乎概括了Lean對于制造行業人員的快樂和悲哀,看完這本書,你會稱為精益生產的信徒嗎

 

 

2009年9月2日星期三

也讀杜拉拉

 



 

看到公司公關部的郵件,電視劇版的杜拉拉升職記會在公司總部拍攝,王珞丹版本的杜拉拉也準備進公司總部實習。看到這個消息,很高興公司終于開竅了,趕緊跟同事借了本杜拉拉看。

 

看完,真覺得,這公司的確跟我們公司像,以前人家歸納的美資公司風格真的不是吹的。譬如有一段說到標準流程的,“美國公司的SOP是當今世界上最專業最嚴謹的SOP,且五花八門豐富多彩。結果發展成,基本上,一個人在DB想走路,先抬左腳還是右腳,每次抬多高,每步花多長時間,都可以在SOP里查到依據。”我們公司關于安全的文件,關于質量的QPE,關于商業準則的,關于財務流程的多如牛毛,也沒見咖啡賣多少,這不,這就叫風格,叫文化。

 

我想任何一個在美資公司任職的人無論小職員還是大經理都會心有戚戚焉,那些熟悉的名詞聽起來會會心一笑,那些勾心斗角看著自己也會左顧右盼,上下參照。

 

我最近也是郁悶的時期,自己做了不少自己認為重要的事情,項目不重要嗎?持續改進不重要嗎?可是總覺得老板們并不care。名義上做了很多事情,有著眾多可以隨便換用的Title,但哪些才是自己的方向,才是公司的方向,而老板關心的又是什么?如果老板不作為,你又該怎么樣?老板沒有主意,你又該怎么樣?撤退,還是進言?

 

的確,到了這些公司,IQ都不見得多明顯差別的,差別就在于EQ。的確,我的EQ還是不夠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