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不止有臺北
由于長期電影以及歌曲的浸淫,臺灣的一些地名就像成長中的印記一樣,想去看一看,看看侯孝賢的風柜,聽聽陳綺真的九份,走走陳昇的墾丁,還有胡德夫的大武山,林生祥的美濃,當然還有隨著楊德昌的鏡頭看一圈臺北……
當大陸的自然及人文景點都變得跟鋼筋水泥的都市沒有太大的區別的時候,臺灣成為了大中華地區唯一讓我心存旅行向往的地方。
雖然電影和書都是講的臺灣,甚至《練習曲》里面還出現了吳念真,但吳念真的厲害之處就是用細節的文字帶給我們對于鄉落臺灣的想象,而陳懷恩(練習曲導演)卻只是用漂亮的鏡頭和好聽的音樂帶我們走了一圈,其實什么也滅有留下。對于自助游盛行的當下,練習曲的情節太過于普通。倘若是個人的游記,似乎還可以一瞥,而作為電影卻很難引起很多人的共鳴。于是我看到了有豆瓣網友對其打出了兩星的評價:风景很好,音乐很好,一项一星。
對我而言,看《練習曲》我學到了一個詞,叫“消波塊”,消波塊又稱為「防護塊」(armor unit),就是在海邊堆放以減少波浪沖擊的東西,在我們家的海邊也有很多,可是之前真不知道叫什么也不知道干嗎的。這個專業術語實為看電影的唯一收獲。
而《臺灣念真情》,雖然有點過于瑣碎,但是迎面而來的鄉土感,但我們感覺臺灣是一點架子都沒有的地方,看著阿婆幾十年如一日賣快餐,穩賠不賺卻自得其樂;看著薪火相傳的幾代人仍舊手工打造臺灣最好的鑼;看著一些執著的人,離開大城市,到山上開農場養花或者培育蝴蝶,樸素得讓人感動。
如引言里,吳念真說:“是否因為我們沒有看到,所以常常不相信某些事情。”所謂的這些事情,其實就是對于土地的熱愛。
在這里,我們越來越少看到這樣的故事。在臺灣,可能也越發如此,因為《臺灣念真情》,書的內容是在民國八十四年,就是1995,14年前。阿寶,你說呢?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