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3月28日星期日

“慢慢嘆”& 慢慢“碳”

 
 

 

 
在廣州話中,“慢慢嘆”就是慢慢享受的意思,而慢慢“碳”又是什么呢?原來就是慢慢排碳,減緩碳排放的意思。當我在豆瓣上看到這個“慢慢碳工作坊”的時候,一下給吸引住了。出于職業的習慣,多看了幾眼。工作坊的嘉賓有來自香港大學的學生,他們中有兩位“參加”了哥本哈根會議,其中一位還創建了一個基于香港的Climate Chance的組織。舉辦地點在中大,估計大部分參與者會是學生。
 
跟政府負責環保的打過交道,跟環科院以及學院派的打過交道,也跟AEE的人打過交道,FMCG的外企更是不在話下,對從政府到企業的行為認知已有一些了解。而在當今的校園,他們會關注什么呢?他們的認識水平又是如何呢?
 
本著這個想法,下午跑去中大。
 
Part One:
 
結果跑到海珠科舉園的XX室,發現一圈人在圍著做奇怪的動作,還以為是工作坊的熱身,后來才知道工作坊地點改到中大社工樓了,那是戲劇工作坊。
 
到了現場,人數大概三十來個。嘉賓因為交通問題,遲到了。先是有本地負責人介紹了碳仔項目,譬如更為具體的踐行(周一關于素食,周二關于能源,周三關于垃圾,周四關于紙張,周五關于交通,周六關于消費,周日關于自然)等等。
 
等到嘉賓來了,第一位Johnny Wei先是介紹了哥本哈根會議的見聞,他說過程當中見到的最有名的人是李連杰。事實上作為學校派出的單位,是基本不大可能進入正規會議或講座的。
 
后來把課桌形式擺放的椅子變成圍坐的形式,Serena Gao 組織大家自我介紹。在此中,二十幾個人的介紹已經花去了一個多小時。不過可以看到大學生們對環保的確是充滿熱情,但似乎圈子很小。有個人說幾年前是這些人,現在還是這些人。
 
后來Serena拋出7個話題讓大家選擇,其中一個話題是“帕丘的低碳生活”得到了首肯,談完差不多5點多會場要被迫退讓。帕丘其實是個美國人,講著一口超流利中文,可為當代嬉皮士,在多方游歷過,靠教英語賺錢。他是素食主義者,其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他說,他的“東西越來越少,東西越少就越自由”,生活就越沒有負擔。不過有個曾在英國帝國理工修讀過的女生很快就指出,“這種生活在中國很難”。的確如此。他們可以無憂無慮,而中國人要喝特殊的水才會有全民的“幸福感”(援引《盛世》的寓言)。
 
其實,下午這part討論的很少。 
 
Part Two:
 
晚上是自然體驗和露營的活動。我7點半準時過去參加自然體驗。華農的確比想象中擁有更豐富多彩的自然資源,譬如還有一個叫“樹木園” 的地方。我們的體驗就是在樹木園舉行。
 
先是一行人手搭肩閉著眼睛縱行在小路和樹木邊,有時候手會伸出去觸碰葉子和樹干。當睜開眼睛時候,我們一行人圍在一顆大樹邊,這種體驗的確很不錯。一種用耳朵和肌膚去感受自然,的確可以使身心很快平靜。
 
另外有一part是兩位一組,其中A坐著,B躺著,A用手托著B的頭,閉著眼睛冥想。每人都先后扮演了這兩個角色。躺著的時候,會讓你很舒服的融入自然,聽到樹葉掉落的聲音,也聽到同伴的呼吸聲,你的身軀血液的流動以及風和月光的伴奏。當你成為A的時候,手托著別人的腦袋,開始會不習慣,久之會感覺到對方和你緊密相連,這也許是人類最初的最真實的接觸了。
 
由于晚上沒有打算露營,這個時候也便和一些人離場回去了。
 
Part Three:
 
可以說,晚上的體驗印象深刻。很久沒有在城市稍微安靜的地方去傾聽動物和樹葉的聲音,更沒有靜靜冥想過。但當你熱愛上這些生命體的時候,毫無疑問,你會對周遭的環境更加關注,而對自然更加熱愛。
 
但下午的討論的確不夠有火光。倒是我提出的幾個問題似乎獲得不少關注。
 
我的問題一是:全球暖化在科學層面紛紛擾擾,有著很多的爭論。但是在霸占了權力和話語權的政府,媒體,NGO推動下,全球暖化已經成為了一個關乎政治正確和道德感的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我們應本著怎么客觀的態度去面對這個話題呢?
 
我的問題二是:即使有七天體驗計劃還不夠,有很多最根本的知識都沒有得到貫徹,譬如現場拉上窗簾而用熒光燈,音箱沒有用卻開著,幻燈片的背景用白色而不是更節能的黑色。這些細微的都沒有做到。同樣,政府,企業,更多的個人都不知道怎么做。我們是否應該有更多知識的普及呢?
 
后來我又談到幾個問題,譬如怎么去推動環保或者節能更為大眾所接受等等。按此不表。
 
總的來說,大學生熱情澎湃,但對具體的推動以及具體的效益缺乏思考。在當今社會,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無論政府,企業還是個人,都是利益驅動體,不找到這個利益和環保的相交點,這個概念如何能賣的出去呢?
 
任重道遠。
 
 
PS: 今天晚上也是WWF倡導的地球熄燈一小時的。在Part1和Part二的自由時間,我去天河南買Tizzy Bac的演唱會門票。路上,沒有把這個概念賣給廣州地鐵(如果賣的出去,那廣州地鐵就是很不專業的公司了),倒是把這個概念賣給了賣票的“愛她小酒館”,還無意中吃了他們做的意大利面,真是好玩啊,hoho~~
 
PS2:熱切期待TIZZY BAC演出,現在的現場,除了TIZZY BAC,真沒幾個值得期待的了。
 
 
 
 
 
 
 
 
 
 

 

2010年3月13日星期六

揚州半日,我看到了樹洞

揚州半日,我看到了樹洞
 
下周在上海參加AEE(美國能源工程師協會)的CEM培訓,順道飛至南京轉到揚州,看看在SOHO的她。
 
很奇怪江浙的很多城市都有著一種沒落的氣氛,揚州,曾經的“九州”之一,曾經的唐朝明朝的全國矚目的漕運水運中心,富家一方,而在不靠運河的今天,城市卻只能退居二線三線。那曾經的鹽商堆積起來的腰纏萬貫和聲色犬馬已不復存在,在還有些許瑟縮的早春,就如沒有綠葉的枯枝。
 
 揚州的景點,我開始只對瘦西湖有興趣,只因這名字太美麗。而到的時候,已經下午5點多,6點關門,自然不會傻逼到買一張90塊的門票進去看。而這過程,有一殷勤的老頭始終在勸我們塔黃包車游古城。追尋城市的角落始終是我的愛好,考慮之后便上車游玩。
 
開電動黃包車的阿姨人非常好,雖然六十有四,卻依然利索的控制著車,激情的用帶著揚州音的普通話給我們介紹。而我這才發現,揚州比我想象中的有意思。
 
在途中,阿姨帶我們去看南柯一夢中的那株千年槐樹。地方在一個偏僻的小巷子里,一般游人約莫很難找到。樹干剩半邊,而樹枝無葉子。半邊的樹干中間有個樹洞。看到樹洞,我就想起我在吳哥窟看到的樹洞,當然也想起和菜頭的“樹洞”。
 
 
突然我有很深的欲望想對它說什么,卻時間短暫到只是對著鏡頭讓姿勢定格。
 
事實上,是有很多話說。最近工作很無聊,看著旁邊所有人在忙,自己卻冷落地心慌;生活同樣無聊,回到家就是做飯看片子看書睡覺;而你,工作在一個夜醺的世界,是的,我不習慣,我看不過去。我發現自己,慢慢的神經質起來,或者變得更加像一個偏執狂。我無法解脫,這是自己的問題,還是你的問題,還是你們的問題?
 
用7 Habits的話講,這些都是自己的問題。我承認7 Habits很強大,強大到讓我抓狂。我看著夜晚的揚州,東關街人來人往,文昌閣車水馬龍,我下意識的拍攝,卻已經懶得思考了。
 
 
 
旅行中,我很喜歡拍路牌。 看著這張照片,我想起候德健的“歌詞一九八三”:
 
 

關於我從何處來 要往那哪里去
關於可去不可去 能來不能來
關於有與沒有 以及夠與不夠

關於愛與不愛 以及該與不該
關於星星、月亮與太陽
以及春花秋月何時開


.......


以及關於曾經瞻前而不顧後
或者關於顧後卻忘了前瞻
以及或者關於究竟哪一年
我們才能夠瞻前又顧後
或者以及關於究竟哪一天
我們才能夠不左也不右

一次 再一次 永遠 總是
同樣的故事演了再演
一次又一次 永遠 總是
同樣的叮嚀勸了又勸
就這樣一遍又一遍
總有一天

 


我們會把所有的欄杆拍遍
只是不知道 那究竟要等到
哪一年

 


哪一月
那究竟要等到哪一天

……

 


2010年3月5日星期五

玩具玩具

玩具玩具,似乎是第一次買
 
這幾天,在財富廣場后面那條路走回家,總會看到有人在買棉布玩具,非常漂亮,可愛。而且手感,手工超好。特別是小熊系列,一看愛不釋手。
 
不過似乎買來沒什么用,第一天沒有買。不過每次經過都覺得太漂亮了,今天終于買了兩個回家。
 
合影:
 
獨照:
 
切格瓦拉之前的小熊
 
 
CD架前的小熊:
 
 
 
無印良品前的小熊:
 
 
 
經搜索,此品牌叫“棉花。唐”。工作室在廣州。來自日本的拼布藝術家是工作室的首席設計師。經本人目測,所有棉花唐的公仔都超好看,可以前去觀賞:Cotton.T

 

2010年3月4日星期四

你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一天三次

你可以改變這個世界,一天三次
 
 
如果你是個會吃飯的人,你應該看這部電影。我想幾乎沒有人不會吃飯。
 
看完你會知道,包圍著我們的食物鏈是多么的恐怖,從超市里的一顆玉米到餐前的一塊牛肉。
 
你知道種子是怎么被基因污染,你吃過的雞是怎么成長起來,而其加工過程又是多么的容易受污染等等等等。
 
不過幸運的是,中國人喜歡吃中餐,而且中國的漢堡包不是社會上最廉價的食物。不幸的是,我們的國家系統幾乎沒有糾正的能力,美國這個民主標桿如此,我們的兩會能做什么呢?
 
只有自己。
 
片子末了有段文字,有點意思。
 

You can vote to change this system.Three times a day.

 

Buy from companies that treat wokers,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with respect.

 

When you go to the supermarket, choose foods that are in season, Buy foods that are organic.Know what's in your food. Read labels.

 

The average meal travels 1500 miles from the farm to the supermarket. Buy foods that are grown locally.Shop at farmer's markets.Plant a garden .(even a small one.)

 

Cook a meal with your family and eat together.

 

Everyone has a right to healthy food.


Make sure your farmers' maket takes food stamps.


Ask your school board to provide healthy school lunches.

 

If you say grace, ask for food that will keep us, and the planet healthy.

 

You can change the world with every bite.

 
五星推薦。

~~~~~~~~~~~~~~~~~~~~~~~~~~

 

延伸觀影:孟山都公司眼中的世界 A World According to Monsanto


2010年3月1日星期一

是什么導致了全球變暖?CO2還是政治?

是什么導致了全球變暖?CO2還是政治?
 
在哥本哈根會議之后,人們似乎對節能減排更加的熱絡,媒體上比以前更多的報導,而隨處可見的“低碳生活”廣告制作地有聲有色讓你有著立刻去買輛自行車的沖動。
 
“天經地義”的認為溫室效應越來越嚴重的大眾,是否有曾懷疑過這也許是個徹頭徹尾的騙局?
 
當你查閱哥本哈根聯合國氣候框架會議(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的參加者名錄的時候(Part 1 PDF Parties; Part 2 PDF Observer States;Part 3 你就自己查吧...),發現里面的人是國家地區領導人,各類政府非政府組織,環保公司,大量媒體,自由人士,以及大量的機會主義者和湊熱鬧的狂熱環保分子。你會問,真正對全球變暖有發言權的科學家在哪里呢?
 
作為一個在能源項目上饒有興趣的人,當我看完這部紀錄片——《The Great Global Warming Swindel(全球變暖大騙局)》——的時候,我非常遺憾自己當初看完《An Inconvenient Truth 难以忽视的真相》為何是那樣的激動。
 
這部紀錄片揭示了全球變暖的謊言,雖然這片出來之后,各方反應不一,甚至英國的電信與媒體監管機構Ofcom還專門發起調查,認為里面的講述存在違反某些條例的情形,但是本質上承認并沒有誤導公眾("materially mislead the audience.")。 
 
 
而這部驚為天人的紀錄片講的是什么理論呢?
 
1.很多人從冰芯研究中得出揭露,CO2和氣溫變化存在練習,的確,但事實上這個聯系是相反的。CO2的升高/降低比氣溫的升高/降低滯后,眾多科學數據表明,是氣溫身高引起CO2增加,而不是CO2增加引起氣溫升高。
 
2.氣溫升高到底是什么引起的呢?科學家告訴我們,這個根本是由太陽活動引起的,太陽黑子活動頻繁的時候,地球溫度處于高溫期,而太陽黑子很少,甚至不活動的時候,地球幾乎進入了冰期或者小冰期。
 
3.地球上人類活動釋放的CO2只占大自然釋放的極小部分,而南極冰塊的融化就像秋天的樹葉飄落一樣正常。海平面的上升不一定是冰的融化,海洋的熱膨脹也存在可能性。
 
4.一切的謊言始于當年撒切爾夫人想擺脫石油危機以及國內的煤礦工人罷工危機,核能是國家的方向,而可以引導人們接受核能的便是——人類活動的CO2導致氣候變暖的理論。而愈演愈烈的理論便是從這開始,用大量金錢構筑起來的基于大量假設假設再假設的氣候變暖模型。模型的真實性吹彈可破。
 
片中用強有力的邏輯推出了上述的結論,而后半部分也在嘗試為何全球氣候變化會成為一個“道德標桿”。
 
看完這個,你是否會認為被我洗腦,或者被這部片子洗腦。嗯,這是好的開始,我們需要質疑任何一切的一切。
 
可是,目前風起云涌的低碳經濟趨勢是不會受科學家的“妖言”所惑的,而正如片子所言,現在的主流理論預測了五十年后或者一百年后氣溫的升高,誰都知道,這個要等到N年之后才會揭穿,哪又是一個什么世紀呢?
 
所以,商人們,賺你的錢吧;記者們,寫你們的文章吧;政治家們,繼續許下你的諾言吧。而我們,或許就是其中的一份子,隨波逐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