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激情, 看到這個詞一定會想到文化大革命, 而我與之相關的三件事可羅列如下:
1, 上個周末在798的游逛,這個藝術區最大限度的保留了原本的氣息,即工業管道, 標語, 工業雕塑.而理想在70年代建立并在80年代被摧毀的藝術家門正是798的主力, 他們非常喜歡重新去詮釋,或者去放大那些標語.看完之后除了新藝術之外,這種紅色印記印象深刻, 這種懷念真矛盾.當時問了一張文化畫的價格, 店里的人說一百塊,頓時咂舌.
2.我竟然昨天在正骨醫院旁邊的天橋上買了11張文革宣傳畫:"大海航行靠舵手,干革命靠毛主席思想","我們一定要解放臺灣",還有"百丑圖","毛主席第七次接近百萬紅衛兵"等等, 還有一張全國文革會的地圖,標出了每個省革委會的負責人,人員,打到對象.我看到廣東的打到對象是: 陶鑄和趙紫陽.在現代的出版物中,文革依然是不開放的話題, 而僅有的一些也是刪之有刪.不過當年的這些畫,是真的, 但是,某種程度也是假的.
賣畫的人從太原過來,而這些畫是他們從新華書店搜集過來, 當時標價彩色的大概1毛5左右,而黑白的更便宜些,現在的開價是15塊一張,當然, 我砍了他們一半.買完之后,我有點懷疑自己是否理性了,我要從這些圖中獲得什么?
3.一個晚上,看完了<激情时尚----70年代中国人的艺术与生活>,正如盧躍剛在前言所說, 作者萧悟了的一本書<我的文化大革命>走投無路,而這本書得以出版,只因它對深沉的東西沒有探討,這對于頑固的那個時代的參與者看來是可以接受的.
藝術高于生活,這句話在文革被強調,而且是大大大大得應用了.書里面所有的畫,看完的一個結論就是粉飾太平.想想那個沒有網絡信息不暢的年代,他們會怎么看這個世界,他們以為北京都是紅色的, 火車頭就是一個大水壺,他們以為全世界都需要中國去解放,而所有的女人都是沒有乳房的.
看完這本書,有個有趣的事情是, 終于知道了為什么現代的人懷念<紅燈記><白毛女>之類的樣板戲, 而國家大劇院的開幕戲為什么會選擇<紅色娘子軍>?答案是, 那個年代的女人大多數沒有胸部的, 她們"不愛紅裝,只愛武裝", 可憐的男孩們的幻想對象就只能是她們."工人師傅正在擺放的是<紅燈記>.李鐵梅的那根美麗的麻花辮子是全中國當時最美麗的.她那高聳的欲遮還羞的胸脯是全中國當時最高聳的."而當年那些幻想的男孩男人們都已經是社會中堅了, 他們要去懷念那個時代的Playboy lady.當然,這我不是我胡侃的. 幾個星期前, 看了紀錄片<样板戏——八个典型作品>(Yang Ban Xi, de 8 modelwerken),里面的一個人說,他很喜歡看<紅色娘子軍>,因為娘子軍的短褲是當時能見到的最短的.
4.想到還有第四點的, 我最近在看<八十年代訪談錄>,我買的是香港牛津版,因此有了很多未被刪節的"大膽"的話,被采訪的人都是經歷過集體激情的那一代, 這本書還沒看完, 太大部頭了. ...
這就是70年代的生活. 藝術高于生活, 畫里的都是烏托邦,集體一起激情, 而個人的生活在壓抑的卑微的茍延殘喘著.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