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改變我?我就跟這個世界一樣,這個世界是不會變的!"這句經典的臺詞成了少年殺人的最后扳機,少年小四用一把日本女人自殺用的匕首捅向了"女朋友"小明,這幾秒鐘的殺人,導演楊德昌用了3個小時36分鐘進行鋪墊.
<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這部電影太經典了,甚至成了"初级装比文艺小青年电影必修课".在大學的時候就下載過幾次,但還是沒有看完,一來那個時候對事物的理解尚淺,二來電影的確太長了,差不多四個小時.最近重新看了楊德昌的幾部電影,那種哲思式的手法讓人印象深刻,而這種理解似乎在大學時代所不曾的,隨著年齡漸長,閱歷經驗增加,看楊德昌的電影就如看某些經典小說一樣會有不同的理解, 這種魅力讓我昨晚在買碟的時候,后不猶豫的拿起了這張D9.
“民國三十八年前役,數百萬的中國人隨著國民政府移居臺灣,絕大多數的這些人只是為了一個安定的工作,為了下一代一個安定的成長環境.然而,在這下一代成長的過程裏,卻發現父母正生活在對前途的未知與惶恐之中,這些少年在這極不安的氣氛中,往往組織幫派來壯大自己幼小薄弱的生存意志." 簡單的一段話,楊德昌在開頭告訴了觀眾,但是這段話不止是時代背景這么簡單,它暗示著少年成長中家庭,社會等等因素的影響以及少年宿命式的遭遇.
那時候的張震還是國中二年級的學生,樣子稚嫩地木訥. (在同樣的年代里,在<最好的時光>,他飾演的已經是青年了,btw,我竟然意外的發現<殺人事件>里面"217"的撞球間跟<最好時光>戀愛夢里舒淇經營的撞球間何其相似!) 命運的轉折發生在進入中學.學校制度的"不公平", 少年朋友的拉幫結派, 把妹的情感碰撞和小鎮兩幫混混的權力爭斗,國民黨統治下的政治發展,以及美國日本遺留下對臺灣的文化碰撞,讓張震扮演的小四一步步的失去了原先父親傳遞給他的人生價值,進而最后發瘋似的將小明捅死,以此來證明心中那道德精神的永恒.當然,影片的最后告訴我們"民國五十年夏天,臺北市地方法院初審,小四被判處死刑.旋因此案為國民政府遷臺后第一椿未成年殺人案件,於各界紛爭后,經高的法院更審,改判有期徒刑十五年."
牯嶺街少年殺人,其實是社會殺人,跟4月份弗吉尼亞理工大學的殺人事件大同小異,只不過這個"社會"大不相同.所以,將4小時的這個切片放在顯微鏡下,社會的尸體便一覽無遺.因此,它成了探討60-70年代臺灣的最好歷史教科書,同時它也成了教育界的警示牌,當然它還是眾多文藝青年懷念楊德昌的最好題材.
電影宏大得每個人物都可以用一篇文章去探討, 主角小四, 不斷轉投懷抱的小明, 正直的父親, 讀過"戰爭與和平"的小公園前領袖Honey, 信奉耶穌的姐姐, 小貓王, 滑頭等等.而看完電影,我相信沒有一個人心理會平靜下來, 它會讓激動的文藝青年每個人都寫點什么,因此我也不需要在這里啰唆太多,百度下影評太多了.不過最好的來自于一篇叫"青春是极其伤身的--牯岭街教育诗",里面的作者說"我叫华光复。在杨德昌的电影中我叫“滑头”,我泡过小翠和小明。"聽上去很沉重.
看完電影幾小時后,依然無法平靜,特別是聽著這首貌似很浪漫悠揚的貓王情歌.電影里面,二條和小貓王在小公園冰果室動情的歌唱, 踩著單車剛到小公園的小四張震似乎仍沉浸在和小明見面的甜美和矛盾之中.
I'll never let you go. why? because I love you.
I'll always love you so. Why? because you love me.
No broken hearts for us, cause we love each other.
And with our faith and trust, there could be no other.
Why? cause I love you. Why? cause you love me.
.......
補敘:在今天晚上的金馬獎頒獎典禮上,組委會授予楊德昌終身成就獎,整個過程的背景音樂就是這首Why. 視頻鏈接.
我很喜欢《一一》
回复删除杨德昌的电影真正起到了社会缩影的意义
牯嶺街和一一是十年前后的兩部大筆之作,相比之下,一一更加漂亮,但說教意義太過明顯.不過,一一,是讓我喜歡上楊德昌的第一部電影.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