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2月16日星期一

Blog Update - Make a Noise

平時有朋友在這里寫下留言,特別是對舊文章發表評論,有時候自己真不知道,更別說其它朋友。

Blog從來不是啞巴文章,其實在index顯示comments很早就有人寫出script了,不過現在有更方便的用feeds供稿,現在,我在側邊欄加上了“Hear From You”。這幾句話不是blogger用戶可能不知道。不過,Anyway...Friends, Let's Make Some Noise in my Blog!


2009年2月10日星期二

現代網民必須懂得的一句話

“A democratic society in the digital age needs people who understand both journalism and technology.” --Rich Gordon

你知道Blogger嗎?RSS嗎?知道Twitter嗎?Digg?OpenID?不知道的話,毫無疑問, 你out了。起碼你遠離了這個Digital Age。

2009年2月8日星期日

(转)一篇关于半月板的文章



看了很多图片,发现国外网站的图片还是清楚的多。
看了许多文章,发现这篇在磨房出现的文章也清楚的多。COPY LEFT:



前文中曾提到許多人害怕下坡的時候膝關節受傷,而事實上也是有不少人在經歷過數次登山活動後,膝關節部位有疼痛的現象,很自然的會聯想到這受傷的部位就是半月板,再加上人人都在說半月板受損後很難医,可能以後走路都有麻煩!我就是這樣被嚇得要死,若說不會怕才怪呢!也正因此,咱們才更有必要瞭解這神祕的半月板,它們是如何工作的?又為何那麼容易受傷?

半月板是兩個半月形纖維軟骨盤,內部混有大量的彈力纖維和膠原纖維,其排列方式可以應付較大的壓力,例如由高處跳下,半月板的外緣厚度可以由5mm壓縮至2.5mm,壓力就被半月板吸收,如果是運動狀態下,又可以釋放能量而回彈,如同彈簧一樣,但半月板在捲曲下卻容易折斷,說明半月板的橫向應力十分脆弱,換句話說,如果腿骨的運動方式對半月板會產生壓緊再橫向拉扯的現象,扯破的風險就比較大,但為何半月板會被壓住?這橫向的拉力又從何處而來?這得由膝關節的解剖面去看,才能有比較清楚的認知。

假設自己拿掉右大腿骨,從自己的眼睛正視右小腿頂部,首先看到的是兩個半月型軟骨以月口相對的方式橫列在脛骨髁面上,像是一個橫寫的《8》字,左邊靠膝內側的叫內側半月板,另一邊叫外側半月板,內側半月板外型較大較薄,而兩個半月板在牙的端部都附著於脛骨(小腿骨)的髁面上,也就是半月板可以有限度的移動,只是內側半月板可移動的範圍較小,大約是6mm,而外側是12mm,這個特徵差異就造成內側半月板在橫力拉扯下比較容易受損,大約是外側半月板的三倍受傷率,不過這也只描述了兩個半月板的差異,卻沒解釋是在何種狀況下此較容易受損。

我在網頁上曾看到這樣的文章,大意是指排球運動員需要不停的跳躍,所以排球運動員的半月板容易受損,這樣的引申証述太過簡單也太侷限了,似乎是指跳躍的動作才造成半月板受損,而事實上是多數的運動項目都有可能,足球運動就是個明顯的例子,球員的受傷往往是在膝部半屈而後突然身體旋轉後踢球或快速移動,籃球運動不僅是如此,還經常再加上跳躍,網球、排球、羽球不都也是如此?此外,旋轉跳躍較多的舞蹈或是不正確的瑜珈練習,也是有機會造成膝關節受傷。想想,現今的運動項目中有多少是可以總是站在原地直跳直落的!如果有,這場球一定不精彩,多可悲啊,運動員就是用可能受傷的代價來換取大家的認同感啊(呵呵!說笑了!)!

說來說去,還是要簡單的瞭解半月板在膝關節的運動狀態,沒錯!半月板是會動的,只要是我們彎曲腿、再旋轉小腿,半月板都會移動,移動的原因是要避免被夾在股骨與脛骨之間,一旦被夾緊,更進一步的曲腿或旋腿,就會對半月板產生橫向撕扯,於是半月板受傷的機會大增。半月板移動的動力主要是依靠依附其邊緣的韌帶或肌纖維的牽動,它們可以對應腿骨的不同姿態位置做出應變,因而此處的結構特別複雜,大體上移動的狀態是這樣的:當腿伸直時,兩個半月板位於靠膝蓋骨的脛骨平台前緣,而膝背的一邊就留了些空位,當屈腿成90度時,兩個半月板都會後移至脛骨後膕邊,此時如果再旋轉小腿(左或右旋),兩個半月板又會對應移位,如果我們繼續曲腿成180度,半月板的一部份甚至會移出脛骨平臺後緣達10mm之多。想一想,球場上的球員不論是進攻或防守,大多數是以屈腿的姿勢以應付突發的狀況,例如要上身快速左右旋轉移動或前進後退或飛身起跳,若不採取這樣的姿式,球員的反應必然較慢,此時半屈的小腿可能會內或外旋,接著又伸直等,這一連串的動作都會牽動半月板不停的轉換位置,若是轉換位置的速度趕不上腿骨的旋轉,被夾住的機會就多了,這就是此類運動造成膝關節受損機會較大的原因。

這樣也可以說明為甚麼在登山運動中,這類型的半月板傷害非常少,但是否就完全沒有風險呢?非也!某些情況下或是個人因素等原因,還是有機會造成半月板受損,只是受損的情況通常較輕微而己,而且大多數是勞損,其中又有不少是錯誤的觀念造成而不自知,如:

(1)負重登階:登階的時候必然是屈著一支腿跨向前階,此時此腿的半月板是向後移的,當跨上一個台階時,彎屈的腿會伸直才能完成跨上去的動作,也就是在這過程中間,半月板會再向前移,如果是負重,股骨壓在半月板的力量必然較大,也就是半月板受到的阻力增大,而台階高度越大,此阻力也越大,走久了容易造成半月板勞損或裂開,這也可解釋45歲以上的人,若經常從事搬運等負重工作,更由於潤滑液分泌少(年長之故)而更加容易受損,因此,對負重登山的人,應儘量選擇跨高度較小的台階,或走斜坡以小碎步登高,或以手杖輔助,當然,如果能免負重是最好的辦法!

(2)負重下台階:下台階的動作中,前腿落下時會有較大的重力落在半月板上,不過只要著地前及著地之瞬間,沒有太大的屈伸變化或另加旋轉動作,半月板應可以承受此重力,承接不來就由脛骨撑著,所以並不像大家以為的是此腿的半月板比較容易受傷,如果半月板承受不了重壓而破碎,受影響的就絕不僅是半月板,還可能包含脛骨平台的塌陷及數個關節韌帶的撕破或斷裂,絕對是非同小可。反而是後腿會有較大的膝關節壓力,當我們伸出前腿時,後腿通常會半屈,直到前腿踏實之後,後腿才會離開(如果是一步步走),但人在負重時會下意識的外展後腿,落下的高度越大或負重越大,外展的幅度也越大,因為我們不想重重的直接著地,而此刻,實際上是靠著後腿來支撐身體2倍以上的重量,負重越大,壓力乘倍的數字也越大,而這壓在膝關節上的重力就形成半月板移動的阻力,再配合外展動作(橫拉)就對半月板造成更大扯力,不僅如此,對後腿的肌肉及韌帶的要求也會比較高。

以上只是以比較容易造成傷害的運動狀況來說明登山應注意的事,並不表示是其他動作就一定沒有風險,不過是較小而己,而這中間有些很重要的關鍵因素要配合上:肌力與韌帶是否夠强壯?運動之前是否做了適當的伸展運動?輔助裝備是否到位?還有是否知道應如何適當的進行登山活動!

唉,以后就慢慢走路了

过年的时候,右膝盖又有一点疼痛,上个星期,打完羽毛球之后同样有点不适,看来一年多前落下的毛病,现在一点恢复的迹象都没有。我为此上一年没有走长线了,本来这个周六要和驴友们走帽峰山的,看来还是要收敛下。

今天下午准备去正骨医院看下,拿出垫箱底的病历,同样的问题我07年10的时候去了两次,就是油布狗皮膏之类的,那种潦草的态度让我差点不想去正骨了。幸好今天下午去的早(事实上我12点多就去了),1点半挂了一个专家号,不过专家就是专家,普通门诊的一点半上班,专家要2点半上班,唉,我们国家看病难就是这样了,还好有空调,有椅子,就好好看看杂志吧。

等到我的时候,这个唐姓的主任医师(名字在专家上还排第一呢)看了我几眼病历之后说:你可以报销的哦,要确诊的话建议去做一个磁共振。

磁共振……听上去真恐怖。以前一直觉得是个很遥远的名词,没想到,今天,来了.....

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其实有分核磁共振,顺磁共振,铁磁共振等。而前者因为在医学的广泛应用而广为人知,正确的说法是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

与其阐释自旋角动量等磁共振原理,说说人体为什么可以应用核磁共振更加简单。维基百科上说:“人体内含有非常丰富的水,不同的组织,水的含量也各不相同,如果能够探测到这些水的分布信息,就能够绘制出一幅比较完整的人体内部结构图像,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就是通过识别水分子中氢原子信号的分布来推测水分子在人体内的分布,进而探测人体内部结构的技术。”

OK,学习完毕之后,问题来了。要做这个检查是要去空军医院,这个到底在不在医保里面还不知道。那明天再说吧,结果回到家之后,慢悠悠的打开电脑,发现电脑有中国人寿负责人电话,急忙问了之后,答复是, 流程OK。接着给空军医院打电话,离他们下班还有半个小时,还好东风东不算远,打的呼呼就过去了。

空军医院的介绍上写,“是一所环境优雅...XXX医院”,结果走进去发现,医院南北两部分由一条黑色的河涌分割开,蜿蜒婆娑,还真是挺“哑”的。MRI就在河涌边,更汗的是,检查室的最前面做的跟三流酒店的前台一样,不是三星,还有一台电视,前面还散落一些拖鞋,跟个二流的沐足的地方一样。搞不清楚这些人的室内设计、布局审美竟然会差到这个地步... 囧囧囧囧囧囧囧囧

囧就囧了,检查还是非常专业的,第一次面对这种恐怖的检查还是有点不舒服,还好经研究,磁共振不是一种介入性检测,对人体没有什么害处。

没多久,报告就出来了,还好还好,基本结论可以说是:右膝内侧半月板后角轻度损伤。好的是关节,韧带等没事,半月板只是有一条淡淡信号影,不大好的是这个东西治疗很慢。

鉴于有驴友访问的blog,为了大家拉磨的时候注意点,有必要这里科普点半月板之类的知识。

这张图极端好的解释了半月板的位置和作用。简单说来就是:滑液关节内的软骨垫,用来稳定膝关节,传递膝关节负荷。


具体到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多由扭转外力引起,当一腿承重,小腿固定在半屈曲,外展位时,身体及股部猛然内旋,内侧半月板在股骨髁与胫骨之间,受到旋转压力,而致半月板撕裂。”

看了这样的解释,基本能清楚分析我受伤的原因了。想当年,在喀纳斯河边,冷风嗖嗖,在没有热身的情况下,登上了哈萨克兄弟们的马。按捺不住心中的兴奋,虽然没有策马经验, 也用力的骑了起来。要知道骑马就是大腿及膝盖的力量的阿,那么多次的猛然内旋,虽然马是走了,风景是美了。可那天傍晚就出问题了。隔一天走路更有问题了,在天池上基本上是靠一只腿下来的。

虽然喀纳斯骑马是个Trigger, 但大量负重的长距离徒步跟这个伤害还是有一定关系的。喀纳斯骑马之后的国庆还去了乳源大峡谷,结果在当天的晚上就走不动了。虽然之后在正骨医院看过,当然没有MRI的结果自然不够彻底....

上磨房看了看,发现很多驴友都有这样的问题,拉磨不小心很多人拉下病根子。不过也不是没有办法,基本就是要充分热身,注意走路的姿势,经常做腿部肌肉训练。切记的就是,不要以为自己是猛驴。具体的方法,朋友们摆渡或者磨房拉磨造成膝盖病症的原因及对策(探讨))去吧,嘿嘿~~

希望下次看医生,能给我点建设性建议,不然以后真的像标题这样,慢慢走路了。

God Bless ME~~

2009年2月1日星期日

写在如果你想看这本书之前


用春节的时间终于把这部645页的大部头书看完了,曾经一度放下又拿了起来。由于作者的写作背景、环境和当代中国有一定距离(学习时代为后五四时期,写作时代为美利坚合众国时期),这本白话文和美式写作混杂的书十分拗口,但好在于黄仁宇的书有观点的学习意义,自然坚持下来。

不过话说回来,这本书叫《资本主义与二十一世纪》,事实上跟21世纪相干不大,基本逻辑是通过归纳法,历数几个典型国家进入资本主义或不能进入资本主义的过程,亦可谓之脉络。具体是14世纪的威尼斯,16世纪的荷兰,17世纪的英国及之后的美、日、德、法、俄、中。书的大部几乎是一部中世纪之后的西方历史教科书。阅读之后感觉几乎是在重温初中历史。


而书的重点几乎可以用几句话来概括:资本主义有超越国界的技术性格,具有此技术性格则需要国家不同层级结构的改革。

技术性格为何?大概有三:1)“资金的广泛流通,剩余之资本透过私人贷款方式,彼此往来”;2)“经理人才不顾人身关系的雇用,因而企业扩大超过所有者本人耳目能监视之程度”;3)“技术上之支持因素通盘使用,如交通通信、律师事务及保险业务等,因此各企业活动范围又超过本身力之能及。”(Page 034),或者用作者最喜欢的词以概之就是:“数目字管理”。

而迈向此种性格大概需要三种努力:1)改组高层机构:放弃君权神授、执行政教分离等等。这种措施促成政党政治及内阁制度之抬头。2)整顿低层机构:将土地所有合理化,逐渐取消副本产业等等。3)重订上下之联系:公布权利清单,保障司法独立,习惯法庭接受平衡法,自此法律更加现代化,也更融合于商业体制。(Page 560), 同样的一言以蔽之,就是让“各种经济因素公平而自由交换”。

如果你明白了上面两段话,那这本书你完全不用看了。如果你想了解作者如何阐释这两段定义,那么选任何一个国家的片断来看看即可了。当然,如果你为了温习历史,那就全部看吧。

当然,不少人会对作者描述中国部分比较有兴趣,因为心有戚戚焉。话说现在中国正在努力的奔向资本主义(努力地进行数目字管理,努力地让一切因素都公平而自由,不是吗?),为什么不早点让中国进入资本主义,说不定我们现在就是真正“社会主义”,至少也奔向资本主义高级阶段了。其实了解下“三种努力”在古代中国的实践难度就明了。这不止在这本书,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等已经可以了解到七七八八。不过大家应该都比较郁闷的是,中国一直在大大方方的做着资本主义的事情(书里面很多例子更当代中国太像了,譬如圈地运动...),而扭扭捏捏的说着资本主义的话语。这可谓之,中国的技术性格。

Ov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