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6月30日星期六

麥田夜鶯版 香港回歸十年梳理



part 1


昨天早上和同事吃早餐的時候,看著海灘談論著度假,我說道,如果很多天讓我不上網就會覺得很空虛,因為自己不知道世界發生什么事情。那個同事問道,知道那么多事情有什么用啊?


我尋思片刻,淺淺的答道:增加知識。我發覺自己無法對著一個粗鄙的“波佬”去解釋我的天然基因以及掌握知識的滿足感。特別是對這一個人,而這個問題是非常的簡單。說的更詳細點,天生的遺傳家庭的環境讓我對外面世界對社會的關注顯得毫無疑問,而把公共知識分子當成偶像的人也永遠會把對社會時政的關心看得理所當然。同樣得,對歷史對藝術對文化事務的了解甚至研究同樣可以增加你的知識,但毋寧說是一種修養,當知識內化為自己的行為準則或者價值觀的時候,你會發現人不再是簡單的賺錢動物。這是一類人,這一類人沒有必要對另外一類人啰唆太多。


part 2


自然而然的,我也關注著一個大議題:回歸十年。所有的報紙雜志電視都出了一系列所謂的專題,如同搶著去ikea和starbucks的小資一樣唯恐落后,如同街市上的師奶談論某人的風流一樣羞于落單。可惜的是,要么像某些出幾百版的報紙一樣,大而統的報道,要么像某些白領刊物一樣,一廂情愿地把她想象成藝術的自由國度電影音樂的流行坊以及購物血拼的消費狂mall。甚如我非常喜歡的經濟觀察報,做了一個專題記憶之城,同樣無法深入市井而只是停留在我剛剛所說的表面。


我可以想象所有的黨報都會一直在謳歌,也不會把董建華下臺當成十年的十大新聞之一。我們從來生活在一個被人部分剝奪新聞自由的國度,不過既然要了解就要跳出這框框,進入那市井。我有幸入手一本六月份的 《誠品好讀》,他們的香港專題讓我異常親切,所有都是香港人在說話,還有百姓。比較同樣是陳果,好讀跟經觀里面的就完全不一樣。如果你不喜歡《1984》那般的媒介世界,那就和我一同來看看十年香港人的心態變化吧。


part 3


1.從1984年的宣布回歸到97前夕,香港人都懷著一種恐慌的心態在生活在倒數,賺錢很容易,同時大家都在為下來的“白色恐怖”做準備,這一期間,電影文學音樂攜帶這一種復雜的心態百花齊發。

2.可惜的是,97的過渡平靜地讓人失望,那天晚上唯一的鮮血就是蘭桂坊一醉酒的鬼佬留下的。這種平淡讓迷茫的香港人習以為常地認為香港還是那個香港,他們記住97更緬懷那個97年死去的黛安娜王妃。

3. 97的經濟危機讓香港很多人陷入負資產,政府的無能讓社會彌漫這一種“悠長假期”的氣氛,拋開煩惱,暫時放縱成了很多人的選擇。

4.之后到03年的一段時間,人大釋法讓香港人自己破壞了“港人治港”的原則,“八萬五”房屋政策和“高官問責制”讓香港進入了“董建華亂港時期”。不止政府,港人似乎也找不到出路,無奈和無力感倍數上升。值得一提的是00年出道的twins從“危”中找到“機”,成為了最火紅的組合,也成為了新香港精神的年輕代表。

5. 03sars的病毒狂飆讓香港人重新發現可貴的“香港精神”,以及粱文道所贊賞的“專業倫理”。這年的“七一大游行”和之前的 SARS反擊,讓香港人對政治更加敏感,而自己開創未來的愿望更加強烈。之后連續的反人大釋法,53萬人游行要求董建華下臺,世貿暴動等體現著這一點。

6.董建華05年的下臺成了很多港人回顧十年香港往事的必說之事,而“打工仔”的曾蔭權似乎很契合香港的傳統理念, 敬業愛港。而期間簽署的CEPA讓香港的經濟從新煥發活力。

7.香港人開始有了本土的認同感,同樣的開始了集體回憶和“保育運動”-保護天星碼頭皇后碼頭等,而參與者大多是年輕人,讓人看到了香港年輕人積極的心態變化。

說十年本來應該像所有媒介那樣說十樣,可是我寫不到10段,但覺得足夠了,之所以關注香港,是因為梳理這些能讓我發現香港的可愛之處以及能啟發我的東西 。譬如專業倫理,譬如地位和自由的自我爭取以及更深入的保育運動。

ps:有興趣深入,請閱讀非大陸各大報章看非大陸各大電視呵呵.....

1 条评论:

  1. 10年风雨,10年辉煌,10年磨练,10年成长……香港——这颗镶嵌在祖国南海上的明珠,在回归祖国10年后的今天更加光彩夺目和绚丽多姿。18177954

    回复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