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覺得道長出書太多,有點那么急功近利的感覺。花城雖然是不錯的出版社,但在這本書上還是發現了不少拼寫等的錯誤(我的豆瓣帖子“《噪聲太多》的校對還是有一點問題”),加起來有7處之多了。這是不是說明了編輯和作者本身都不夠認真了呢?
文道的音樂電影品味跟大部分文藝青年差不多,看過那么幾部牛鼻電影聽過一些另類音樂,談不上深厚研究,倒是可以搬弄一點見識擠滿報紙雜志專欄的那個豆腐塊。因此,我看起文道的這本書倒沒有讀他以前其它書籍那么敬仰和有更多增長見識了的感嘆,啊,哦,唉....
當然,是有那么幾篇讓你印象深刻的。
譬如《大師的黑洞》,談到為什么他們那代人對大師頂禮膜拜,而現在網絡一代似乎都不屑一顧了呢。他說“所謂觀影,其實是種見證。”,見證他們之前耳聞的那些大師以及作品透出的深刻哲學。“不是有神所以我們祭祀,而是我們祭祀所有有神”。言之極是。在網絡浪潮下,你來不及了解崇拜大師,已經下載完他的作品開始看了,看完之后,來不及回味,另一部電影又下載完,另一部美劇又出來了,你還有時間去崇拜嗎?
譬如在《古典音樂還是管弦音樂?》里大力推舉了“新古典”音樂的推動者拉特爾,并反駁說“為什么今天的聽眾會受不了新音樂,而寧愿音樂家門演奏些起碼有100歲的東西呢?”所言極是,當年的貝多芬莫扎特他們聽的還不是他們當代創作出來的音樂,為什么一到現在就變得這么古板了呢?
還有幾篇對香港樂壇的批評也有些洞見,譬如賑災音樂為什么不能好聽一些,為什么公益晚會的明星幾乎都奪去了本來公益演出的目的,明星為什么稱為了次等公民,頗有一點看頭。
除了這些星星點點的見解。這部書讓我認識了一個天才作曲家Philip Glass,聽完他的Hours和Glass Reflections,讓我大嘆,聽的真的晚了。
Fine,有時候讀一本書不要太貪心,讓你知道一個作曲家,我也滿足了。雖然在豆瓣上我評這本書是三星“還行”。
没有评论:
发表评论